生物化学实验报告模板

时间:2025-04-24 14:21:14 论文大全

随着社会的进步,报告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普遍且常常较长。有效的报告应具备清晰的结构和丰富的内容。以下是生物化学实验报告的模板,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模板 篇1

  一、实验目的:

  1、学会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2、了解细胞的结构;

  3、学会制作临时装片。

  二、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可换)松针、动物血液、动物神经细胞永久装片

  三、实验用具: 载玻片、盖玻片、蒸馏水、滴管、镊子、土豆、刀片、显微镜(物镜5X、10X、40X)

  四、方法步骤:

  1、制作松针的临时切片:

  (1)取干净的载玻片一个平置于试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蒸馏水。

  (2)将土豆切成条状(截面约:0.5X0.5cm)取两条,将一根松针夹在两个土豆条之间,用刀片削成尽量薄的`薄片,削时,手腕不动,靠大臂带动小臂移动刀片。切片数次。从中选取较薄的切片,置于载玻片的水滴上。

  (3)从一侧轻轻盖上盖玻片,不要产生气泡。用吸水纸轻轻吸去盖玻片周围的水滴,即完成临时切片的制作。

  2、观察切片:

  (1)取出显微镜,置于试验台上靠左的位置,打开光源。

  (2) 将上步制作好的切片置于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调整载物台位置,使盖玻片对准光源。

  (3)使用5X物镜观察切片,使松针切片在视野中心,换成10X物镜,观察松针叶面横切结构。

  (4)换成40X物镜观察,注意细胞及细胞内物质结构,画图。

  3、动物血液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除了不用切片,其他类似)

  4、 动物神经细胞永久装片的观察。

  五、反思:

  1、松针的叶面结构是什么样的?

  2、动物细胞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与植物细胞又什么不同?

  3、显微镜的物镜倍数愈大,视野的亮度如何?物体的大小如何?

  4、如何调节焦距?

  5、如何才能使切片尽量的薄?切片的厚薄对显微镜下观察的效果有什么影响。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模板 篇2

  一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说明植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镊子、滴管、水、载玻片、针、盖玻片、吸水纸、纱布。实验步骤:

  (一)制做临时装片。

  (1)用纱布将载玻片、盖玻片擦干净。

  (2)用液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3)用镊子在洋葱鳞片叶上撕下一小片表皮。

  (4)将撕下的表皮放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针将其展开。

  (5)用镊子夹住盖玻片,先将一边接触载玻片的水滴边经再慢慢把盖玻片放平,制成临时切片。

  (4)在盖玻片的翼侧滴加稀碘液,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二)安装临时装片:将临时切片放到显微镜上,调整显微镜与临时切片位置,直到可以观察到清晰的图像为止实验图像:

  200倍800倍

  实验结论:洋葱表皮是由无数细胞构成的,有明显的细胞核,细胞壁,细胞质出现。

  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教案

  1、学习要求:

  1.制作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2.认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2、材料用具:

  生理盐水,稀碘液,消毒牙签,滴管,纱布,镊子,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3、实验方法和步骤:

  1.用洁净的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2.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3.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轻刮几下放在生理盐水中。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再将盖玻片缓缓放平盖在水滴。

  5.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几滴稀碘液,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碘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总结步骤:

  擦-→滴-→取-→盖-→染-→吸五、绘制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三.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实验目标一颗花生种子含有多少能量?

  实验器材或药品 水

  实验探究过程 现象

  分析及结论

  1、在锥形瓶中装30ml水

  实验前水温:

  2、把花生固定在解剖20℃、20℃、24℃

  针上

  试验后水温:

  3、在酒精灯上点燃花73℃、78℃、68℃

  4.2J生并尽快把花生放到锥

  温差:×51×4.2=6300J

  形瓶下面 53℃、58℃、44℃ 、待花生完全烧完后,平均值:51.666℃

  一颗花生种子约含有6300J

  实验结的能量论

  四.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取一块馒头放到口中咀嚼。口腔中的馒头要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与唾液的混合。细细品尝这时的馒头,你能尝出一些甜味来。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呢?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化?

  二、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因为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带有甜味的麦芽糖。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牙齿的咀嚼将馒头嚼碎,舌的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充分混合。

  三、制定计划(一)实验原理

  馒头变甜应该是成分中糖类发生变化。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因此本实验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以及口腔中的温度为37℃的常识。控制变量唾液,以及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和舌的搅拌作用。三支试管,两个对照实验。一支试管作为实验组,另两支试管作为对照组。如果模拟牙齿的咀嚼功能、舌的搅拌功能并加入唾液,滴入碘液后,实验组的试管内没有变成蓝色,说明馒头中淀粉的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如果变成蓝色,则说明淀粉没有被分解,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没有关系。(二)实验变量的'控制

  两个对照实验。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唾液,实验组内加入唾液2ml,对照组试管加入2ml清水。另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馒头块的状态:实验组的馒头块用刀切碎,放入试管中并震荡试管,对照组的馒头块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整块放入试管中,并且不震荡试管。

  (三)实验方案实验材料用具:馒头块(三小块等大)试管(三支)烧杯(三个)盛唾液的小烧杯滴管温度计石棉网三脚架碘液小刀小木板

  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块不做任何处理。

  2.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钟之后,用

  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3.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然后做如下处理:

  将A馒头碎屑放入(1)号试管中,注入2ml唾液并震荡试管;将B馒头碎屑放入(2)号试管,注入2ml清水并震荡试管;将C馒头放入(3)号试管,不震荡。将三支试管一起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4.5-10分钟后,取出这三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然后,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四:实施计划

  按确定的探究计划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可见,(1)号试管中没有变成蓝色;(2)号试管变成蓝色;(3)号试管中的馒头块部分变成蓝色。

  五、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分析实验现象,(1)号试管中滴入碘液后,没有变成蓝色,说明试管中已经没有淀粉,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了,麦芽糖没有遇碘变蓝的特性,所以滴入碘液后不变蓝。(2)号试管中加入的是清水和馒头碎屑,水没有消化淀粉的作用,因此,滴入碘液后,馒头碎屑中淀粉遇碘变成蓝色。(3)号试管中只有部分变成蓝色,说明馒头与唾液的接触不充分,只有部分淀粉被分解。由此,得出结论:说明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因为上述活动模拟了消化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1)号试管中的馒头接触到了足量的唾液,并被消化。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模板 篇3

  分子生物实验,这是在以往的实验训练中没有的,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等,所涉及的通常只是某个数据的测定或某种物质的提取,实验持续的时间通常也就两三个小时;而分子生物学实验,每次会持续一天时间。不过最重要的是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建立了整体大实验的概念。实验设计得与科研比较相似,毫不夸张的讲,每个实验都可以直接用于科研。在这里我们学到了实验设计的概念,不是单纯的实验技术的堆砌,而是根据自己的'目的,有机的将各种方法组合起来。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进入科研工作所必须的素质。而且我感觉分子生物学实验是我们所做的实验中一门设计到比较"高深"知识或新问题的实验,能激发出我们对学习分子生物学理论与实践的兴趣。

  通过这次实验的学习,亲身体会生物学研究的苦辣酸甜,得到正确实验结果时刻的畅快感,那是无法言明的。下面谈谈我的经验:

  1、操作要求精确——严谨仔细是关键

  分子实验所用的主要工具是移液枪,精度一般在微克级别有时甚至更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做试验时精力高度集中,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池。因为一个不经意的小失误就有可能造成接下来的实验失败。而菌种转化接种操作更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无菌操作的要求,因此更需要耐心与集中。要做好实验,我的经验是,先熟悉仪器的操作规范,在能够熟练的操纵仪器后,实验就简单多了,快、准、稳是分子实验操作的成功三要素。还有防污染是关键!

  2、仪器使用自动化——了解原理

  实验室的电子仪器主要有PCR仪,离心机,荧光照相仪等。操作这些仪器的关键在于是否了解仪器按键设置及作用,说明书对仪器的使用有详细说明。而且这些电子仪器大多都是电脑编程的,具有自动化程序控制,因此在操作完成后,就不太需要操心了,但一些注意事项任然是需要留心的,否则也会有可能造成仪器损坏。

  3、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做好防护

  不可否认,分子实验是所有生物实验中危险程度最高的实验之一。主要原因是分子实验的试剂可以直接渗入皮肤并且嵌入细胞DNA链中造成DNA突变甚至是染色体畸变,因此在进行这些危险操作的实验过程中需要带上防护手套,操作完毕后需要进行清洗工作。液氮的使用要做好防护,防冻伤。

  老师把整个课程安排的十分合理,给我们许多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在遇到问题时,鼓励我们积极思考,和我们一起讨论,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他们要求严格,待人和蔼可亲,实验要求严且对实验技术的知识的深刻掌握与理解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都很认真完成了每一次的实验,每个人都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每一个小实验的成功,对于我们这些"初生之犊"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不过失误也是常有的,经历过失望、后悔、无奈,检讨分析,最后重新开始。一波三折的记忆清晰的印在脑海中,这种深深的挫折感,再试一次的勇气,我会一生记取的。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模板 篇4

  一、提出问题:

  鱼在游泳时,胸鳍、背鳍、尾鳍分别起什么作用

  二、作出假设:

  鱼在游泳时,胸鳍、背鳍起平衡鱼体的作用,其中胸鳍有转换方向的作用,背鳍能防止鱼体侧翻;尾鳍产生前进的动力,决定运动的方向。

  三、制定计划:

  实验材料及用具:四个玻璃缸、四条大小相同的鲫鱼、轻的木片或塑料片、细绳子、纱布。

  实验步骤:

  1、在四只大玻璃缸上分别标上A、B、C、D,然后注水,水的高度为缸高的三分之二左右。

  2、对三条鲫鱼做如下处理:

  用木片和绳子缚住第一条鲫鱼的胸鳍后放入A缸用木片和绳子缚住第二条鲫鱼的背鳍后放入B缸用木片和绳子缚住第三条鲫鱼的尾鳍后放入C缸第四条鲫鱼做对照,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放入D缸

  3、观察四条鲫鱼的运动情况

  四、实施计划

  现象:

  A缸中的鲫鱼能够向前运动,但左右摇摆不定,不能转向,不能掌握平衡。

  B缸中的鲫鱼能够向前运动,但鱼体侧翻,不能维持鱼体的直立状态。

  C缸中的鲫鱼能保持鱼体平衡,但基本上没有前进。

  D缸中的`鲫鱼既能平衡身体,又能自由自在向前游动。

  五、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鱼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他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胸鳍、腹鳍和背鳍都有维持鱼体的平衡的作用,尾鳍可以产生前进的动力,同时还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六、表达与交流

  臀鳍:协调其它各鳍,起平衡作用,若失去,身体轻微摇晃。

  腹鳍起到稳定流经身体的水流的作用,也有平衡和稳定的作用。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模板 篇5

  一、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方法。

  2.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二、实验原理

  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糖,它们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都能水解成还原糖,还原糖能够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溶液中有无还原糖,就可以看出淀粉酶是否能催化这两种化学反应。

  三、材料用具

  滴管、试管、火柴、试管架、温度计、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斐林试剂

  四、实验过程

  (见书P47)

  五、讨论

  1.制备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必须完全冷却后才能使用。为什么?

  2.两支试管保温时,为什么要控制在60℃左右(低于50℃或高于75℃)?

  3.如果2号试管也产生了砖红色沉淀,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模板 篇6

  一、实验目的

  1. 初步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方法。

  2. 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

  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会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导致细胞壁和原生质层收缩。由于原生质层的收缩性较大,随着细胞不断失水,原生质层逐渐与细胞壁分离,形成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使原生质层逐渐恢复原状,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过程。

  三、材料用具

  紫色洋葱鳞片叶、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刀片、吸水纸、清水、0.3g/ml蔗糖溶液

  四、实验过程(见书p60)

  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五、讨论

  1. 如果把洋葱表皮细胞浸泡在与细胞液等渗的蔗糖溶液中,这些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2.当红细胞细胞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时,红细胞会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为什么?

  3.绘制一组模式图,描述一个细胞在正常状态下,经过处理后的变化。首先将细胞放入0.3g/ml蔗糖溶液中处理,然后再经过清水处理。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模板 篇7

  一、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1、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的鉴定原理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A)和质量浓度为0.01g/mL(B)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3、脂肪的鉴定原理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模板 篇8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显示细胞中过氧化物酶反应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

  3、掌握凋亡细胞的形态学检测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细胞内的过氧化物酶能把许多胺类氧化为有色化合物,用联苯胺处理标本,细胞内的过氧化物酶能把联苯胺氧化为蓝色的联苯胺蓝,进而变为棕色产物,因而可以根据颜色反应来判定过氧化物酶的有无或多少。中间产物蓝色联苯胺是不稳定的,无需酶的参加即可氧化为棕色化合物。

  2、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遵循自身的`程序,自己结束其生命的过程。它是一个主动的、高度有序的,基因控制的,一系列酶参与的过程。

  3、凋亡细胞形态学特征是:体积变小,细胞质浓缩;细胞核发生染色质凝聚和聚集于核膜周围(边缘化);细胞膜有小泡状形成;晚期细胞膜内陷形成大小不同的凋亡小体;根据细胞凋亡形态学特征进行显微观察是检测细胞凋亡的一种直观、可靠的方法。

  三、实验步骤:

  细胞中过氧化物酶的显示

  1、在载片上滴一滴PBS缓冲液;

  2、取骨髓细胞:用断颈法处死小鼠,立即剪取后肢,去除肌肉,剥出后肢股骨,剪开股骨一端,用牙签尖的一端插入剪开的小孔中,抠取少许骨髓细胞置滴有PBS的载片上;

  3、涂片:用另一玻片将骨髓细胞沿一个方向涂布推开,室温晾干;

  4、媒染:在涂片上滴0.5%硫酸铜液,以盖满涂片为宜,处理30秒-1分钟。

  5、倾去硫酸铜液,直接滴入联苯胺混合液反应6分钟(以盖满涂片为宜)

  6、清水冲洗,番红复染2min。

  7、镜检:清水冲洗,室温晾干,先低倍镜下观察,后换高倍镜下观察(油镜100×)

  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检测与观察吉姆萨染色:

  1、取细胞爬片置于小培养皿中(有细胞面朝上)

  2、生理盐水轻轻漂洗细胞3、95%乙醇固定5min

  4、PBS缓冲液洗2次

  5、吉姆萨染色液染色5min6、蒸馏水轻轻洗去染液

  7、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吖啶橙染色:

  1、取细胞爬片置于小培养皿中(有细胞面朝上)

  2、生理盐水轻轻漂洗细胞

  3、甲醇:冰醋酸(3:1)固定5min4、PBS缓冲液洗2次每次1min

  5、0.01%吖啶橙染色液在避光环境下染色5min6、蒸馏水轻轻洗去染液

  6、选用蓝光激发滤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四、结果与分析:

  1、根据随机选择的几个视野的统计,该样品的细胞凋亡率=227/506×100=44.9

  Hela细胞凋亡过程中核染色质的形态变化(吖啶橙染色)

  五、思考题:

  1、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

  细胞凋亡是一个受基因调控、众多细胞膜受体和胞浆蛋白参与的细胞主动自杀过程,其触发因素多种多样,包括细胞内诱导因子和抑制因子对细胞凋亡的调控。

  2、细胞凋亡的特征

  凋亡细胞形态学特征是:体积变小,细胞质浓缩;细胞核发生染色质凝聚和聚集于核膜周围(边缘化);细胞膜有小泡状形成;晚期细胞膜内陷形成大小不同的凋亡小体。

  3、研究细胞凋亡的方法

  定性的研究方法:常规琼脂糖凝胶电泳、脉冲场倒转琼脂糖凝胶电泳、形态学观察(普通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荧光显微镜)

  定量或半定量的研究方法:各种流式细胞仪方法、原位末端标记法、ELISA定量琼脂糖凝胶电泳。